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体系之GH/2-12
防震减灾国际合作
与交流规划
中 国 地 震 局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现状分析
一、发展现状
(一)合作领域逐步拓展。
(二)合作层次不断提高
(三)合作水平显著提升
(四)国际影响日趋扩大
(五)智力引进成效显著
(六)台港澳合作势头良好
二、需求分析
(一)跟踪世界地震科学前沿,把握科技发展规律
(二)开展防震减灾合作交流,融入全球化进程
(三)利用全球地震信息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四)加强关键领域合作交流,适应事业发展要求
(五)发挥灾害外交特殊作用,服务国家整体外交
(六)重视国际学习培养交流,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章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围绕发展重点,促进防震减灾工作开展和重大项目实施
(一)加大合作交流力度,引进吸收关键技术和新方法
(二)拓展合作交流渠道,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
(三)密切配合重大项目,促进重点工作科技水平提高
二、强化合作与交流实效性,促进地震科技创新发展
(一)开展前沿领域合作交流,密切跟踪国际地震科技动向
(二)利用地震数据资料优势,推动地震观测技术研究发展
(三)自主建设与国际合作结合,搭建一流合作交流研究平台
(四)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竞争,培养我国地震科技领军人才
(五)加强合作战略政策研究,优化防震减灾国际合作布局
三、发挥地缘优势,提升区域合作层次
(一)加强西太平洋地区合作交流,促进板块俯冲带地震动力学研究
(二)利用青藏高原地域优势,逐步主导大陆动力学国际合作研究
(三)加强东南亚地区合作交流,拓展地震监测地震科技服务输出
(四)继续开展中亚地区合作交流,促进中亚天山地震动力学研究
(五)深化台港澳地区合作交流,加强两岸三地地震合作的实效性
四、参与国际减灾事务,扩大国家防震减灾工作影响
(一)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提升中国在国际地震界的影响力
(二)组织和参加国际会议,加强与国际地震科技界的交流
(三)开展境外台网建设和国际救援,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
(四)拓展防震减灾国际服务范围,增强专业队伍的竞争力
五、促进人员交流培训
(一)鼓励高水平科学家来华带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二)扩大对发展中国家防震减灾专业人员国际培训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大开放力度
二、发挥投入效益
三、加强统筹协调
四、加强队伍建设
五、严格规范管理
前 言
“十二五”是实施国家防震减灾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抓住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使国际合作与交流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和国家的整体外交。依据《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中国地震局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含台港澳防震减灾合作与交流。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
第一章 现状分析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根据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和国家外交的要求,防震减灾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增强地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地震科技竞争力为重点,在拓展合作与交流领域、提升合作与交流层次、提升合作与交流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引进国外技术和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我国地震学家走向国际科技舞台和防震减灾科技高技术产品的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营造更加开放的防震减灾国际合作与交流环境,促进我国防震减灾科技进步和服务国家整体外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初步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和高水平合作的良好局面。
(一)合作领域逐步拓展。
截止“十一五”末,我国已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地震科技合作关系,并与其中40余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地震合作协议,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府部门间地震合作框架体系。
在过去五年间,合作和交流的广度、深度不断增加。我国先后与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韩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开展了一批重要双边防震减灾合作活动,在地球动力学、地球物理学、测震技术、地震发生机理及预测、地震地质学、地震工程学和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相关领域科研水平。援建阿尔利亚、印尼、老挝和缅甸地震台网项目已顺利完成,援建巴基斯坦地震台网项目已完成布局规划、台址勘选和3个台站的安装,援建萨摩亚地震台网项目已正式签署对内对外合同,进入台址勘选阶段。与东北亚、东盟、南亚、中亚和南太平洋等区域组织的防震减灾科技合作明显增强。举办多期发展中国家地震观测技术、应急管理搜索救援培训班。广泛深入地开展汶川等灾难性地震应急与研究方面的合作。地方和民间防震减灾科技合作与交流呈现空前活跃的势头,地方单位参与防震减灾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热情显著增强,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
(二)合作层次不断提高
防震减灾合作与交流在我国整体外交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海地地震、巴基斯坦洪灾等国际救援行动和境外地震台网建设等,直接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2007年11月19日,回良玉副总理访问阿尔及利亚期间,出席了援建阿尔利亚地震台网交接仪式,该项目得到了中阿双方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包括防震减灾合作在内的中美科技合作是中美关系的三大支柱之一,为稳定和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中欧双方在科技合作中采取“主动携手”战略,将加强科技合作作为双方关系发展的重点,成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基石。中俄防震减灾合作有利于增强双方的防震减灾科技创新能力,防震减灾领域的合作成为科技外交、灾害外交的重要领域。
(三)合作水平显著提升
积极参与和组织重大防震减灾国际合作项目是防震减灾国际合作的标志性成就。先后参与的一系列国际或区域的重大防震减灾合作项目,顺利执行国家重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30多项,中美、中法等部门间合作项目进展顺利。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建设、国际对地观测计划、全球地震模型计划等,为我国及时分享和利用世界先进科研成果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国际影响日趋扩大
2008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有3000多人参加的第十四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2000年以来,在华举办、承办了数十个重要国际会议和专题研讨会。参加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学会、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年会等重要会议的专家不断增加,报告质量不断提高,活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
与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等近20个重要国际组织及东北亚、东盟、南亚、中亚和南太平洋等区域组织的合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目前,已有10多位科学家在国际有关地震科技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国际组织对我国在地震领域的国际活动倚重增加,提高了我国地震学家参与高水平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我国地震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五)智力引进成效显著
近年来,防震减灾国际合作在引进优秀人才、培养我国本土尖子人才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来华工作和交流的海外地震科技工作者超过2000人次,其中世界知名地震学家的数量呈快速增长势头。我国防震减灾科技人员作为访问学者、客座研究员、交流学者或参加有关国际学术活动出国人数超过2500人次。“十一五”以来,选派各类人员到国外参加专业培训,培训人数超过200人次。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中外防震减灾科技人员在日益紧密的合作和交流中,建立了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和更加坚实的互信关系。
(六)台港澳合作势头良好
海峡两岸的地震学家开展了汶川地震研究、海峡联合观测和海峡两岸联合探测等一批科研合作项目。两岸各类学术研讨会富有成效,人员交往持续增加。粤港澳合作稳步推进,粤港澳地震科技研讨会为三地的科技人员搭建起了学术交流的平台,粤港地震数据交换成功实现。粤港澳在几十个重大项目,如香港新机场、青马大桥地震风险评估等取得了互利共赢的效果,不仅促进了三地地震科技的交流,也大大提高了各方服务于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需求分析
防震减灾国际合作与交流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做好防震减灾国际合作与交流,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和国家整体外交的重要需求。
(一)跟踪世界地震科学前沿,把握科技发展规律
防震减灾能力的提升必须依靠地震科学的发展,地震科学涵盖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和工程地震学等多门学科,并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持续发展,紧密跟踪世界地震科学前沿是国际合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国际上围绕防震减灾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如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地壳应力观测技术、洋底地震观测技术、形变观测技术和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及响应技术,已不同程度地发挥减灾实效,引进、消化、吸收这些技术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地震科技问题日益复杂,很多都是全球性问题,如地球动力学、地震发生机理等问题,其范围、规模常常超出一个国家的能力,开展国际合作是地震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跟踪世界地震科学前沿,准确把握防震减灾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防震减灾合作交流,融入全球化进程
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流动不仅将在全球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而且也将不断改变要素配置的方式,各个国家的发展将不可避免的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之中。防震减灾科技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地震科研的全球化提供了便利。地震科学数据、防震减灾科技信息、防震减灾科技人才和设施等防震减灾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成为现实。不同国家间实验室联合体、虚拟网络、合作中心等新型研发模式层出不穷,势必引发地震科技创新模式的全球性转变。以合作与竞争互动为特征的地震学家研究群体,成为当今地震科学研究的主导性力量。近年来,地震领域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不但在数量上快速增加,合作深度也是前所未有。支持和鼓励我国地震科学家参与国际重大地震科学研究,使防震减灾科技融入全球化的进程,是我国地震学界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必然要求。
(三)利用全球地震信息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防震减灾科技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全球地震信息资源、加快地震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机会和更多可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要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国际合作。加强合作与交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更好地发挥引进的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充分了解、掌握他人的智慧、成就和经验,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增强自身实力。
(四)加强关键领域合作交流,适应事业发展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新的明确要求,把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根本宗旨。在“十二五”期间,将开展一批以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地震预警体系建设、生命线工程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研究、地震灾害保险机制的建立、城市地震活动构造探察等为主要内容的重大建设项目。目前,我国的防震减灾能力还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其中一些领域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甚至是空白,距实现国家2020年防震减灾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引进国外关键人才、技术和设备,学习借鉴外方经验,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和网络,既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需求,也是防震减灾国际合作的重要任务。
(五)发挥灾害外交特殊作用,服务国家整体外交
本世纪以来,重大灾害频发,特别是地震灾害,灾害外交已成为国际热点,是大国展示实力、宣传人道主义的重要舞台。防震减灾外事工作作为国家外交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起到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展示中国是负责任大国,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国际人道主义事务的形象提供有力的支撑。
(六)重视国际学习培养交流,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世界各国抢占新的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日益加剧,特别是对高端科技人才为代表的科技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将进一步通过吸引人才,加强在科研领域的领先地位,主导科学发展方向与研究布局。这必然要求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地震科技人才的竞争。通过防震减灾国际合作与交流,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推动地震科技人才队伍达到国际先进水准。
第二章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配合国家防震减灾“十二五”重点任务,坚持以我为主,以外促内,实行走出去引进来并举,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提高合作实效,不断扩大国际影响,促进地震科技进步,着力培养领军人才,严格规范外事管理,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和国家整体外交服务。
二、基本原则
贯彻“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战略。以我为主,以外促内,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归口管理,注重效益,实行走出去、引进来并举,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合作与交流。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总体目标是:推动我国防震减灾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促进防震减灾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国际合作内容不断深化,合作形式不断创新,人才建设重点突破,国际合作规模稳步发展,统筹协调机制逐步完善,积极参与国际地震灾害救援行动,为防震减灾事业和国家整体外交做出新的贡献。
国际合作内容不断深化。围绕“十二五”发展重点,形成一批以我重大项目为依托的国际合作项目,促进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推动东北亚地震、海啸、火山合作研究计划的开展和执行,发挥我国数据优势和地域优势,深化与欧、美、日等地震强国的防震减灾科技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跟踪世界防震减灾科技的新成果、新动向,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实效性。推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好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提升合作层次,力争达到国际项目水准。积极组织和参加国际组织的活动,参与规则制定,增强影响力。
合作形式不断创新。巩固和发展已有双边关系,拓展新的合作渠道,继续推动地震科技国际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培训中心等合作实体建设,推动与国外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社团等非政府组织的合作,积极参加国际联合研究体网络、应急管理以及搜索救援国际网络,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拓展并加强在联合观测、数据交换和跨边境研究项目等领域的合作。
人才建设重点突破。加大对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支持,对高层次科研人员和中青年科研人员“走出去”予以倾斜,支持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支持中青年科研骨干中长期赴外工作、学习、培训,大力培养、储备国际化科研力量。组织对西部中高级防震减灾管理人员境外培训和年青科技人员基本科学素养的培训等。对高端急需人才引进予以强化支持,引进关键技术领域领军人才,支持在国际组织中任职,依托重点合作实体、项目建设国际化的人才团队。鼓励高水平科学家来华展开合作,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实验室和国际合作基地等,加大对发展中国家人员的防震减灾专业培训和人才培养,提升我国地震科技的影响力。加大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国际交流和培训力度,配合完成中国国际救援队2014年复测工作。
国际合作规模稳步发展。“十二五”期间,积极推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立项,在不断提高合作效益的基础上,国际合作与交流出访人数达到2500人次,接待来华交流人数达到2000人次,与“十一五”期间基本持平。选拔150位左右青年人才,在境外进行短期培训。
统筹协调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国际科技合作资源的统筹协调得到明显提高,初步形成重要外事活动、防震减灾重大项目与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相互协调、衔接和配合的局面,完善国际合作项目、出访来访、涉外资金使用的统筹协调和量化管理机制。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围绕发展重点,促进防震减灾工作开展和重大项目实施
防震减灾国际合作与交流要紧密围绕“十二五”中心工作,突出重点,对以下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给予积极、有力的支持。
(一)加大合作交流力度,引进吸收关键技术和新方法
加强在地震监测、地壳形变监测、地磁监测、地震预警、地震卫星、地震风险评估、抗震设计和加固技术、工程健康监测和诊断、生命线自动紧急处置等关键技术和标准方面,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能力。
积极推动在测震、形变、电磁和流体观测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及标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完善相关数据处理平台建设。掌握国际上可能对地震预测预报突破有潜在意义的技术和方法,加强地震预报研究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国际同行参加我国地震危险性研究和地震会商。加强与美国、日本、智利和台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其在抗震设防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制定、政府监督管理、民居抗震设防与监管,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工程抗震设防等方面的成功做法与经验。进一步了解研究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地震灾害保险制度,促进我国地震灾害保险制度的建立。
(二)拓展合作交流渠道,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在快速地震信息发布与震后地震信息产出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开展在地震、活断层、地形变、电磁、流体等领域的地震信息产品服务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先进国家地震区划、小区划、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实用抗震技术和地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借鉴在防震减灾宣传、科普教育方面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合作与交流,促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完善国家和省级数据信息平台,促进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宣传教育资源,提高宣传教育专业水平。
(三)密切配合重大项目,促进重点工作科技水平提高
配合中国地震局“十二五”期间实施的重大建设项目和科技计划,在项目编制、设计、实施、评估等各个环节中,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并对各项目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统一协调,统一组织。
二、强化合作与交流实效性,促进地震科技创新发展
与发达国家顶尖级大学和科研机构展开地震科技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研究理念、观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建设一流的合作研究基地,培养与国际地震科技发展接轨的一流人才,提高地震科技合作的实效性。
(一)开展前沿领域合作交流,密切跟踪国际地震科技动向
要密切关注世界地震科技的新成果、新动向,加强地震科技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或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有组织应对、跟踪国际地震科技发展的热点问题。广泛深入研究、消化国际地震科技新成果,保障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通过国际合作,切实提高防震减灾自主创新能力。
(二)利用地震数据资料优势,推动地震观测技术研究发展
要根据我国对外交流的相关政策,基于我国地震监测台网和已开展数据交换的现状,充分考虑国内外地震资料交换与共享工作的发展趋势,编制地震数据国际交换方案和相关标准。
充分利用中国地震局所拥有的地域优势和数据优势,积极拓展数据共享的渠道,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与国外数据的交换,实现防震减灾数据的共享。重点引进国外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提高对观测资料的解释水平和利用率。用国际先进的理论指导观测计划,通过深入合作解决一批地震科学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提升综合研究的能力,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三)自主建设与国际合作结合,搭建一流合作交流研究平台
以中国地震局现有的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培训基地等为基础,按照自主建设与寻求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相结合的模式,重点建设一批设备一流,开放共享的国际合作研究基地。重视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紧密结合,密切跟踪国际先进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使其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真正发挥效益。
(四)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竞争,培养我国地震科技领军人才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着眼于培养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加强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人才培育体系。依托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围绕防震减灾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和重点科技问题,积极开展以我为主,以外促内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实践,通过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双边和多边交流活动,促进培养组建一批高素质、国际型的地震科技创新团队,支持重点领域科学家参加国际科学计划。
着眼于提升地震系统未来人才竞争力,每年选拔30位左右青年人才,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深造,进行定向专门培养。在国际交流活动中特别注意年轻一代的培养引导和约束,让科技人员特别是年轻科技人员尽快熟悉国际交流的基本原则。
(五)加强合作战略政策研究,优化防震减灾国际合作布局
建立专门研究小组,跟踪国际前沿,建立资料、文献和研究数据库,充分发挥科技委外籍委员的作用,为我国防震减灾重大科技问题的决策提供支撑。加强国别研究,针对不同国家的优势领域和对华政策,制定相应的国际合作发展战略,指导我国防震减灾国别国际合作的执行和调整。
三、发挥地缘优势,提升区域合作层次
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类型最齐全、历史地震记录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大陆水平和垂直运动强烈,现代地壳运动性质多样,地貌清晰,是研究大陆内部构造变形以及强震发生规律的天然实验场。利用地缘优势、自然资源优势以及一些学科领域的特色和优势,开展太平洋西北边缘、青藏高原和天山等地区的国际地震科技合作。促进与台港澳等地的地震科技交流向具有实效性的合作发展。
(一)加强西太平洋地区合作交流,促进板块俯冲带地震动力学研究
太平洋西岸板块俯冲带的地震动力学过程,不仅是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特别是华北和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东北地区深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而发生在海域的特大地震往还会造成破坏性极大的海啸。2011年日本东海地震和2004年印尼地震引起的海啸使各国对地震海啸的研究进一步重视。促进中日韩三国加强合作研究与交流,做好地震、火山和海啸等自然灾害防御工作。开展与日本、韩国、俄罗斯、朝鲜、蒙古、菲律宾等国家的防震减灾合作,研究太平洋西岸板块俯冲带的地震动力学过程对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的影响。
(二)利用青藏高原地域优势,逐步主导大陆动力学国际合作研究
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研究大陆动力学和大陆碰撞的天然实验场,对很多国外优秀的地震科学家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是开展国际合作的有利条件。在政策容许的基础上加大在这一地域的国际防震减灾合作力度,利用这样的合作机会带动我国的地震科技水平,提高创新能力,逐步使我国在大陆地震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达到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三)加强东南亚地区合作交流,拓展地震监测地震科技服务输出
加强与东南亚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筑固并发展境外台网建设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品牌效应的影响,以多种合作方式积极促进地震与海啸监测台网的建设。完成援建巴基斯坦、萨摩亚地震观测台网项目,争取其它援建周边国别地震观测台网项目,进一步发挥我国在国际防震减灾领域的重要作用。开展与东南亚地区的地震数据交换工作,发挥境外台网在防震减灾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积极拓展防震减灾服务,在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小区划等方面发挥我国的优势,为国际防震减灾做出贡献。
(四)继续开展中亚地区合作交流,促进中亚天山地震动力学研究
天山造山带是现今世界上最为活跃的陆内造山带,被公认为是研究陆内造山的天然实验场。积极推进以天山动力学为主题的国际地震科技合作研究项目。联合开展中亚天山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编制天山地区新一代地震区划图。建立与中亚五国共享的中亚天山地震数据库、交换平台和标准体系,逐步形成开放的地震信息交流机制。建立中亚地震应急救援技术系统与数据库,实现与中亚国家的地震部门间的应急联动机制。
(五)深化台港澳地区合作交流,加强两岸三地地震合作的实效性
巩固台湾海峡联合地震观测网,提升对台湾海峡地震活动的监测能力。联合开展地震预警和台湾海峡深部构造探测科学计划项目研究,积极推动地球物理场、地球形变场等学科项目的联合研究,继续办好海峡两岸地震科技交流研讨会。
开展内地与港澳地区地震数据交换工作,积极推动建立粤港、粤澳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粤港澳地震速报、烈度速报网络系统,推进港澳地区抗震设防标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在南海地震海啸监测及研究等领域开展合作,继续办好粤港澳地区地震科技研讨会,积极参与港澳地区地震科技服务项目。
四、参与国际减灾事务,扩大国家防震减灾工作影响
(一)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提升中国在国际地震界的影响力
在已有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基础上,积极参加对科学发展有利、对国家利益有利的国际组织的活动。积极参加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框架下的国际学术组织活动,继续加强与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加与其所属的相关委员会的活动。充分发挥在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国际地震工程协会等国际学术组织中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在联合国搜救与救援顾问团等国际减灾与人道主义事务方面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继续发挥在亚洲地震委员会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鼓励专家在国际组织任职并发挥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积极参与全球地震模型项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地震模拟项目、地震可预测性合作研究计划、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等国际项目,鼓励专家积极参加其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积极参加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及其相关基础研究活动。做好核查地震台阵建设后续合作工作,积极参与核查国家数据中心相关工作。充分利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国际监测系统全球台网的数据资源和运维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的地球物理研究。
(二)组织和参加国际会议,加强与国际地震科技界的交流
鼓励积极参加主流国际科学会议,鼓励在国际会议上做主旨报告、邀请报告、参加会议学术委员会、组织和主持专题讨论等,鼓励专家在国际高水平刊物发表文章,担任编委。通过参与学术交流提升中国地震科技发展的影响力,形成合作项目,产出科技成果。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中注重实效、注重质量,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协调、管理在华主办必要的大型国际会议,支持各单位结合实际,举办承办方式灵活、低成本、目标集中、短小务实的专题研讨会。
(三)开展境外台网建设和国际救援,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
筑固并发展境外台网建设和国际救援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品牌效应,为国家外交提供有力的支持,进一步发挥我国在国际防震减灾领域的重要作用。
通过双边合作获取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地震观测数据,初步形成环华地震观测台网,为促进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做出实效。
巩固我局在国际救援组织中的地位,积极参加国际救援组织相关活动,加强救援队伍建设,配合完成中国国际救援队2014年复测任务。同时,提高国(境)外大地震的快速反应工作机制,结合相关科研项目,提高灾情的科学判断力合水平。
积极参加联合国搜索与救援顾问团的决策和政策制定,适当参与联合国搜索与救援顾问团的建设和其他相关事务。重点推进亚太地区搜索与救援的合作与交流,参与如上合组织等亚太区域性重要会议、演练和培训,筑固发展与韩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亚太搜救强国的合作关系。继续做好联合国灾害评估队和亚太人道主义、合作伙伴方面的合作。
(四)拓展防震减灾国际服务范围,增强专业队伍的竞争力
鼓励支持国内防震减灾技术研发国际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具备开展防震减灾服务国际竞争力的专业队伍,充分利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积极拓展防震减灾国际服务范围。
鼓励支持地震观测设备、地震灾害减轻技术设备的国际联合比测、研发,指导支持与地震相关国产设备、技术的走出去,支持与地震相关国产设备参加国际展览、展销等。从国际合作与交流渠道支持培育相关专业队伍建设。鼓励、支持竞争、承担国际防震减灾研究、实验和应用项目,指导、扶持对发展中国家的防震减灾经验、技术和设备的输出与转化。
五、促进人员交流培训
(一)鼓励高水平科学家来华带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重点围绕防震减灾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多种渠道,加大资助国外优秀专家学者来华从事地震科研及技术开发工作的力度。通过与国外优秀科学家的合作,带动地震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科技奖励等方式,表彰为中国地震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级国际人才。鼓励有影响的国际一流专家来华从事国际合作研究。
(二)扩大对发展中国家防震减灾专业人员国际培训
加强我国防震减灾“软实力”的影响,探索“南南合作”新模式。积极争取商务部、外交部、科技部的支持,以我为主,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员培训的国别范围、专业范围,提高层次,向发展中国家介绍我国行之有效的防震减灾政策、管理和服务模式,促进与发展中国家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合作和交流。继续支持救援领域的应急官员培训和地震监测、震灾防御、地震科技等方面的国际培训。同时积极与国际组织合作,吸纳利用国际资源,参与或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防震减灾专业培训。
通过学位教育、联合培养、短期培训等方式,培养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年轻科技人才,扩大中国在这些国家的影响。特别鼓励以合作项目的形式开展硕士及以上的学位教育,提升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影响力。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大开放力度
国家地震行业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地震行业专项等在实施过程中,应明确对防震减灾国际合作的需求,研究提出合作领域、合作任务、合作方式,通过国际合作切实提高项目科技水平。原则上,除涉及国家安全和敏感技术领域外,按照对等开放和有效管理的方针,允许国外高水平地震科研机构的科学家承担或参与我局科技项目的任务和课题。制定地震数据信息国际合作交换的规范,建立地震数据交换机制。初步建立我国防震减灾的部分计划、项目向国际同行咨询、评议的机制。
二、发挥投入效益
争取加大防震减灾国际合作的外事经费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合作重大项目和援外项目,引导防震减灾重大项目国际合作经费的使用。鼓励和支持局属科研机构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国内外科研基金的投入,充分利用国外地震科技资源。支持各单位设立本单位防震减灾国际合作专项,用于本单位开展的重点国际合作与交流。引导、吸引社会各界对防震减灾国际合作的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系。
三、加强统筹协调
紧密围绕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和地震科技等工作体系的建设,以防震减灾任务需求为第一导向,为进一步提高国际合作对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强化国际合作与防震减灾工作体系之间的协调,实现监测预报、震害防御、紧急救援和地震科技等国际合作项目计划、立项、审批、执行等环节的相互衔接。
整合优化国内外防震减灾合作与交流资源,构建统一协调的高水平防震减灾国际合作平台。强化对局属各单位防震减灾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引导,充分发挥各单位的优势和积极性,兼顾地方对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需求,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影响面和受益面。
四、加强队伍建设
按照国家外交战略、方针、政策、规定的要求,按照防震减灾事业对防震减灾国际合作的需求,研究提出防震减灾国际合作专职干部的业务指标体系,初步制定外事干部需知需会标准,引入准入机制,要求所有专职外事干部达到业务标准。加大外事干部政策、业务、语言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加强外事工作业务区域交流与协调,对新任外事干部实行上岗培训。
五、严格规范管理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因公出国(境)团组的管理,完善因公出国(境)计划报批制度和量化管理机制,严格因公出国(境)任务审批。加强经费预算管理,继续开展因公出国(境)经费预算、核销、检查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跨地区跨部门(双跨)团组、培训团组、出国(境)证件的管理,规范我局人员在国际组织任职的管理。建立健全因公出国(境)团组报告评审和评估机制。
-
365的真正网址召开专题会议研365的真正网址召开党组理论中热点推荐
- [2018-07-16]365的真正网址召开地震预测指标体系建设推进会
- [2018-07-16]365的真正网址家属院取暖和下水主管道更换改造项目询价招标公告
- [2018-07-13]365的真正网址文化墙建设项目竞争性谈判公告
- [2018-07-13]365的真正网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环湖赛期间地震安全保障工作
- [2018-07-13]365的真正网址机关二支部召开“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回望改革开放40
- [2018-07-13]365的真正网址数据专线及数据卡业务服务项目单一来源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