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365的真正网址官网!
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体系之防震减灾信息化规划
发布:2018-05-21 来源:  作者:  编审:管理员  浏览量:35 

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体系之GH/2-13

   

  

  防震减灾信息化规划

   

  中 国 地 震 局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现状分析

  一、需求分析

  (一)事业发展信息化需求

  (二)政务信息化需求

  (三)业务信息化需求

  (四)公共服务需求

  (五)行业信息化基础设施需求

  (六)信息安全需求

  二、发展现状

  三、主要问题与不足

  第二章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发展目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拓展政务信息化应用

  三、推进业务信息化应用

  四、增强防震减灾信息服务效能

  五、提升信息化的整体支撑和保障能力

  六、加强信息安全与运行保障

  第四章 重大计划和专项

  一、防震减灾信息化发展顶层设计与战略研究

  二、行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

  (一)信息管理服务关键技术应用

  (二)数据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三)网络通信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四)新技术与示范应用研究

  三、国家地震专业基础设施专项

  (一)国家防震减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国家地震数据灾备中心建设

  (三)电子政务系统建设

  四、烈度速报与预警信息系统

  (一)烈度速报与预警通信系统

  (二)烈度速报与预警信息服务系统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政策保障

  二、标准规范保障

  三、人才队伍保障

  四、加强交流合作

   

  

   

  前 言

  信息化工作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信息化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综合体现,为指导“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信息化工作,依据《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和“十二五”《中国地震局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 现状分析

  一、需求分析

  为实现“十二五”期间国家防震减灾目标和任务,需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 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信息化水平,加大信息技术与防震减灾业务的融合程度,深化防震减灾信息的应用与服务,具体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业发展信息化需求

  党中央提出信息化推动产业化和现代化,信息科技的进步为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防震减灾事业的信息化提出了新的需求,信息化必将推动防震减灾各个领域的创新与进步,必将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和变革。

  (二)政务信息化需求

  提高防震减灾部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能力,需要高效的政务系统作为支撑保障,整合行业信息资源,同时建设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实现各级防震减灾部门政务信息的互联互通,推进省、市、县等各级政府开展防震减灾工作。

  (三)业务信息化需求

  提高地震综合观测能力和预测预报水平,需要建设强大的数据传输、处理服务和管理系统;开展重点工程与新改建工程抗震设防管理,需要建设震害防御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地震灾害救援处置能力,需要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提高地震公共服务能力,需要建设地震预警、烈度速报、地震安全民居和校舍等专业信息服务系统。

  (四)公共服务需求

  加强防震减灾行业面向社会的综合服务能力,初步满足社会对防震减灾信息的迫切需求,提高防震减灾信息在社会安全领域中的作用;丰富信息产品,提高信息发布时效和覆盖能力,切实提高城乡地震安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地震预警、震后灾情服务、应急联动协同和紧急救援服务等多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

  (五)行业信息化基础设施需求

  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对信息网络的覆盖范围和承载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同时对地震数据的传输、存储、处理、服务和管理等能力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到2015年各类地震监测仪器设备将达6.9万台套,年产出数据量约1600TB。抗震设防管理工作要求行业网络覆盖地震行政许可的管理机构,经济发达地区或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市县地震机构将建立市县级地震台网与应急指挥中心。

  (六)信息安全需求

  防震减灾工作运行和数据安全需要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措施,需要建立数据信息认证、保密、灾备等安全系统,确保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各工作系统安全运行。防震减灾信息安全必须符合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规定。

  二、发展现状

  经过“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防震减灾信息网络已从单一支撑地震观测数据传输的通信系统发展为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信息服务和管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推动了防震减灾业务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震行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建立了国家、区域、市县或台站等分级节点组成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全网信息节点总计1000余个,主干通信带宽达8Mbps,区域通信带宽达2Mbps,各类应用服务器约2000套,存储容量约1000TB,较大规模的并行计算系统4套。建立了国家、区域、市县或台站分布式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年产出数据量约150TB。建成了包括1个中心站、19个固定站、24个移动站组成的地震应急卫星通信系统。

  防震减灾业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建立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服务和管理体系,基本实现了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和地震科技的信息化。防震减灾政务信息化系统基本建成,初步实现了公文、政务信息的实时传递和交换。建立了服务公众的门户网站,在防震减灾信息发布与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发挥了作用。

  三、主要问题与不足

  尽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展,但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信息化工作还存在管理分散、资源整合不充分、数据信息服务程度低的现象,统筹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基础设施仍不完善,网络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大震巨灾情况下信息化能力不足。信息化与防震减灾政务、业务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各业务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平衡,缺乏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与社会公众需求差距较大。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的安全能力亟待加强。

  第二章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坚持统筹规划、集成设计、运行安全、强化服务,以深化防震减灾行业信息化应用与服务为主线,推进行业信息化应用技术进步,提升信息安全水平,加强和完善防震减灾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服务和管理等信息基础设施,满足地震等突发事件紧急处置的通信响应需求,提高行业服务和公共服务的实效。

  二、发展目标

  加强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统筹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的标准和规范,优化信息化基础设施,提高业务、政务信息化水平,拓展公共信息服务,提升信息安全能力,满足防震减灾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的需要。

  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信息网络全面覆盖各级防震减灾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和地震台站,强化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信息化建设。骨干网带宽达到100M-10G,接入网带宽达到2M-10M,满足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地震科技等信息传输的要求。采用卫星、3G/4G、WIFI、短波等多种通信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移动通信能力,满足地震现场工作需要。防震减灾数据管理能力达到较高水平,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数据资源存储与服务能力达到6500TB;主要业务数据可以基本实现快速共享,科学实验、观测和调查等数据共享范围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与方式不断丰富。

  业务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开展信息化顶层设计,提出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总体框架。提高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完善预测会商信息系统,加强数据实时处理分析和在线应用服务能力;开展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信息服务,为地震物联网应用提供基础;完善灾害防御基础信息和社会管理信息等系统,扩大系统的覆盖范围。完善升级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提升地震应急指挥辅助决策水平和地震现场信息支撑能力。

  政务信息化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实现国家、省级和部分地市地震机构行政管理和办公等主要政务事项信息化,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实现网上行政审批,丰富防震减灾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和方式,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信息公共服务与信息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加强防震减灾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地震信息服务体系,健全面向政府、行业、公众的信息服务机制,丰富服务产品,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效能。实现地震速报、烈度速报、地震预测、灾情收集、地震风险性分析等信息服务产品化。加强地震突发事件的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国家和省级地震部门网站访问能力达到百万量级,12322信息服务能力达到数万量级,与新闻媒体互联互通的信息发布渠道进一步健全,基本满足社会对大震巨灾的信息服务需求。建立健全防震减灾信息安全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提升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达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分级保护的相关标准和要求。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为加速实现防震减灾信息化进程,需要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发展管理体系,提升信息化整体支撑与保障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拓展信息服务,推动防震减灾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建设,全面加强信息安全。

  一、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开展防震减灾信息化体系顶层设计,研究信息化发展对防震减灾事业的机遇和挑战,规划防震减灾信息化的战略思路,提出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路线图。从技术体系、管理体系、技术标准等多方面设计行业信息化与各业务系统协调发展的模型,优化信息资源管理,统筹业务流程配置。

  建立防震减灾信息化标准体系,完善信息化工作规范,有序推进防震减灾各应用领域信息化进程。完善与制定应用系统信息化技术规范和标准,促进信息共享,规范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

  探索建立防震减灾行业各业务系统信息化的评价体系,对各业务体系进行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资源、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人才、战略地位、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评价,指导防震减灾行业信息化资源合理配置。

  二、拓展政务信息化应用

  加强电子政务管理。加强电子政务总体设计,统筹规划,分级建设,健全完善电子政务管理机制,制定行业电子公文、政务信息交换等规范,优化政务流程,推进行业电子政务工作协调发展。

  完善政务内网和办公网。覆盖中国地震局机关、省局和直属事业单位的政务内网,逐步延伸至市县地震机构。

  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应用。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面向内部普通用户的基础性政务信息服务系统、面向领导的辅助决策专业应用服务系统、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实现政务信息分级分类、资源共享。

  丰富政务应用功能。推动公文处理、事项审批、电子档案等行政办公自动化和规范化建设,拓展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应用;完善抗震设防要求、地震安全性评价等网上行政审批受理、过程查询、结果反馈及公开等应用系统。建设地震行业应急值守系统,实现突发地震事件处置的政务与业务协同配合。

  三、推进业务信息化应用

  优化地震监测数据通信,完善监测数据处理分析和服务系统,完善地震预测会商信息系统,提高监测预报能力。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省、市、县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城乡一体化震害防御服务平台,提供震害防御基础信息服务,提升各级防震减灾部门对震害防御的管理能力。完善现场通信与应急保障、地震灾情收集与快速评估、辅助决策与应急指挥等信息系统,提高各级防震减灾部门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信息服务与保障能力。

  四、增强防震减灾信息服务效能

  健全各级政府和防震减灾部门的信息服务管理体系,明确权责,健全机制。丰富信息发布的渠道和手段,完善信息发布流程,保障信息完整和及时更新,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综合应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各类互联网新媒体,2G/3G/4G移动通信系统,城市数字广播等信息传播平台,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范围。

  完善防震减灾行业的政府门户网站群和业务信息服务网站群,以及行业网站的内容分发系统,提升信息发布能力;丰富与完善政府门户、数据门户网站群的服务产品和服务内容,实现信息发布的综合管理与统一服务。建设防震减灾电子图书馆、电子档案馆和数字博物馆,提供文献、资料、图书数字服务,开展网上科普服务,提高国民防震减灾素质。

  五、提升信息化的整体支撑和保障能力

  网络通信能力建设。扩建地震监测通信节点,满足地震监测数据传输的需要;扩建市县防震减灾部门通信节点,满足地方防震减灾工作需要;升级、国家和省级地震机构通信设备,扩展通信带宽,骨干网带宽达到100M-10G,接入网带宽达到2M-10M,满足信息快速汇集交换需要;完善网络通信结构,实现行业网、政务网、互联网有效分离;加强网络运行维护体系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突发和重大事件的应对能力。

  数据处理与存储能力建设。采用虚拟化、云计算、云服务等先进信息化技术,改扩建国家和省级数据中心,实现存储资源、计算资源、服务器资源的共享与使用,提升数据的处理与存储能力,为各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提供公共支撑服务。

  数据平台建设。优化数据生产、管理和应用流程,整合数据资源,丰富防震减灾数据产品,提供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的数据服务;建立数据存储归档管理制度和规范,实现数据资产的长期保存、管理和服务。建设防震减灾数据灾备系统,提高存储安全,实现防震减灾信息的远程热备和数据恢复。进一步开展数据共享和数据服务工作,建立定期的数据汇集制度,和长期的数据质量评价制度,建立专职的数据共享服务团队和技术体系,应用云技术推进科技数据共享,让数据使用更方便快捷。

  六、加强信息安全与运行保障

  开展定级备案、方案设计、整改建设、风险评估等工作,落实重要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管理要求。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健全信息安全运行机制,强化互联网应用管理,建立防震减灾综合通信安全应用系统,保证各业务系统的主机、通信、应用系统的安全。加强信息网络运行管控能力建设,建立行业网络资源配置管理系统,完善网络运行维护体系,提升网络运行智能监控、事件联动、分析评价能力。

  第四章 重大计划和专项

  针对防震减灾工作对信息化的需求,基于“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开展以下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一、 防震减灾信息化发展顶层设计与战略研究

  设立防震减灾信息化战略研究专项,针对事业和信息技术的结合、融合与协调发展,规划信息化基础架构体系。研究政务、业务、科技等方面信息化应用,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标准和规范,信息资源的战略地位和保存策略,信息管理服务的质量检测方法。

  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布局研究,优化基础环境、通信、网络、存储、计算中心、大型软件等信息资源配置;开展地震监测、地震预警、震害防御、应急指挥等专业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分析研究,优化业务流程、规范业务产出;开展跨应用系统的数据结构、业务接口设计,为各业务系统的集成提供基础条件;开展数据平台示范性建设,示范数据管理流程、服务标准、数据安全和多级数据产品的服务模式。

  二、行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

  (一)信息管理服务关键技术应用

  研究制约与影响信息服务系统的关键技术,解决制约信息服务能力不足的关键问题,为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行业门户网站群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行业门户网站群关键技术和实用化研究,开展统一的网站信息发布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信息服务的安全技术研究等,提高门户网站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统一信息推送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信息推送平台技术研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向尽可能广泛的社会公众进行信息的主动推送,平息地震谣言,维护社会安定,满足政府、社会与公众对信息的需求。

  信息服务资源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整合信息社会服务产品,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资源库,为信息的发布提供基础支撑。

  (二)数据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防震减灾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研究。根据数据生命周期,研究不同时期防震减灾数据的存储、管理、服务策略;开展海量防震减灾数据长期保存、服务的关键技术和应用示范研究。

  跨行业数据交换平台研究。在实现行业内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建立大震巨灾发生后跨行业数据交换机制。制定数据安全交换策略和规范,开发跨行业数据交换服务应用系统和管理系统,在防震减灾行业网和其它重要相关行业网之间,建立安全的数据交换区,及时、安全地实现跨行业数据交换。

  (三)网络通信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下一代网络技术应用开发与试验。研究下一代防震减灾信息网络架构和网络模型,为地震观测网络体系的发展提供方向。开展IPv4行业和观测网络向IPv6过渡等相关研究工作;制定向下一代互联网过渡和转换策略;研究防震减灾行业专业观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基于IPv6网络环境下的体系结构与模型,制定地震专业设备IPv6过渡技术规范;开展地震IPv6示范试验网研究。

  无线通讯和移动网络技术开发应用与试验。对3G/4G、WiMAX、Mesh WiFi、ZigBee等无线网络通讯技术发展进行跟踪,结合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和地震科技创新,研究开发适应自身发展与应用的无线网络模式,建立试验应用系统,探讨这些技术在地震监测、预警、监视防御、流动观测和抗震救灾现场的应用模式和组网技术,拓展防震减灾业务新模式。为地震三大体系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防震减灾行业通信网络与安全技术应用研究。根据防震减灾行业网所承载的业务特点,研究防震减灾信息网的通信接入、应用接入、服务访问等方面的安全应用策略,建立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确保防震减灾信息网在基础网络通信、数据传输与交换、信息服务与应用等方面的安全。

  (四)新技术与示范应用研究

  行业网络协同平台。开展地震观测资源、数据资源、实验系统资源的整合与改造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地震虚拟观测、协同实验、综合分析、网络协同研究工具软件等,为防震减灾网络协同平台提供技术准备。

  行业云计算应用示范系统。研究适用防震减灾行业的云计算应用模式,提出与在线式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信息服务相应的应用模型,以及建设地震私有云的若干关键技术。建立适用于防震减灾行业的云计算应用示范系统,动态满足行业内各项目研发资源需求、应用发展需求和信息服务需求。

  防震减灾空间信息数据处理系统。依据雷达干涉测量、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热红外、电磁等海量观测数据库,结合震例和地面观测资料,研发多源空间信息融合、数据挖掘等并行处理模型,提取地震观测数据中的地震前兆异常特征信息,建立地震空间观测数据处理平台。

  虚拟化和智能网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能够融合测震、强震动、烈度等不同类型,国内外不同区域的虚拟台网技术,为大范围、多手段开展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基础;研究与制定地震传感器网络通信体系和数据标准,形成可在地震重点监视区和地震现场快速布设的传感器网络监测系统,为地震应急监测和预报提供服务。

  三、国家地震专业基础设施专项

  (一)国家防震减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由网络安全保障系统、数据服务保障系统、信息发布保障系统和值守服务保障系统等组成的国家防震减灾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对行业骨干备份网络、关键业务专网、网络安全系统和涉密网络升级改造,数据服务系统将升级存储系统、核心数据库系统,建设高速数据交换服务系统,对信息发布的技术和内容进行升级完善,值守服务系统增强部门内部地震应急业务处理和信息管理的能力。

  (二)国家地震数据灾备中心建设

  建立国家地震数据灾备中心。建设灾备中心机房和配套场地设施,以及通信、存储、数据管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容灾业务管理系统等,建立灾备中心业务系统运行管理规范,保障灾备中心日常运行。

  (三)电子政务系统建设

  推进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扩建电子政务内网节点,将网络终端延伸到省级地震局及直属单位,建立统一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系统。建设以公文数据库、政务信息数据库、新闻资料库、应急值守资料库等为基础的信息资源系统,实现重要政务信息共享。建设防震减灾行业应急值守系统,为地震突发事件应急值守提供辅助决策信息和数据支持。

  深化办公网应用。优化办公网的网络结构,升级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完善公文处理、行政审批等行政办公系统,促进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科技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应用普及和数据对接;建设办公网信息服务和政务信息交换系统,实现电子政务内网、办公网、政府门户网站之间的信息和数据交换。

  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政府信息公开技术系统,及时发布公开信息,在线办理信息公开申请。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完善抗震设防要求、地震安全性评价等网上行政审批受理、过程查询、结果反馈及公开等应用。及时向社会各界提供包括公共舆论宣传、特大地震专辑、地震应急指挥、科普宣传等信息服务产品。

  四、烈度速报与预警信息系统

  (一)烈度速报与预警通信系统

  建设服务于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的通信系统,依托现有的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两级四层的通信系统。包括国家中心通信系统,省级中心、汇聚节点和台站等通信分系统。

  建设信息安全保障分系统,有效保障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的信息安全。建设卫星备份通信分系统,为部分偏远地区台站提供通信功能,为重要台站、汇聚节点、省级中心提供卫星备份通信功能。

  (二)烈度速报与预警信息服务系统

  建设国家、省级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信息服务系统,制定各级预警信息发布和服务的信息流程、终端通信技术规范。实现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服务。建设面向社会和公众的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网络服务系统,示范性研制和部署面向各级政府、重大生命线工程、媒体等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系统。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政策保障

  加强防震减灾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建设,主管领导、管理部门和专家团队协调配合,保障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健康安全运行。建立和完善稳定的、多元化的长效投入机制,实现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运维、研发工作的投入,完善经费管理与资金使用制度。

  二、标准规范保障

  信息化建设必须有标准体系的支撑,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其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在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标准,建立层次分明的标准规范体系,分步实施,实现防震减灾信息化。

  三、人才队伍保障

  防震减灾信息化人才队伍保持合理稳定规模,促进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形成既懂技术又懂信息化管理,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懂地震业务的学科互补、专业互补、优势互补、团结高效的科技创新团队。

  加大防震减灾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确保在职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培养和发现领军人才。完善信息化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造就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四、加强交流合作

  积极开展地震信息化领域的合作与技术交流。与国内外的科研、企业和国际组织建立稳定的合作渠道,学习其他行业以及国外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借鉴和引进成熟的管理制度及规范标准,实现与其他行业信息化资源的互补共享。

上一篇: 没有了
?
青ICP备05001026号  Copyright ©2005-2018  [主办单位:365的真正网址]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一号  邮编:810001  政府网站标识码:bm532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