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365的真正网址官网!
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体系之防震减灾宣传规划
发布:2018-05-21 来源:  作者:  编审:管理员  浏览量:38 

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体系之GH/2-04
 
防震减灾宣传规划

中 国 地 震 局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现状与需求
一、发展现状
二、主要不足
三、需求分析
第二章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目标
三、战略重点
四、工作布局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健全宣传联动机制
二、强化宣传作品创作
三、开展宣传演练活动
四、加强宣传队伍建设
五、构筑基础设施支撑
六、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第四章 重大计划与专项
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行动
(一)新媒体宣传
(二)采访线建设
(三)大型宣传活动
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精品创作
三、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基础建设
(一)新闻宣传平台和发布系统
(二)防震减灾门户网站
(三)防震减灾虚拟科普馆
(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
(五)全国宣传资料交流平台
(六)国家防震减灾宣传作品制作中心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明确规划实施责任
二、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四、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前  言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是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民防震减灾素质和促进防震减灾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对于动员全社会广泛和自觉地参与防震减灾实践,切实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中办发〔2008〕22号)和“十二五”《中国地震局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  现状与需求

一、发展现状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是伴随着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逐步开展起来的。在此过程中队伍有所加强,内容逐渐丰富,形式日趋多样,范围逐步拓宽,能力不断提高,在动员社会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引导社会舆论,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提高社会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科学应对地震灾害事件,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格局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地震系统已有10余个单位设置了相对独立的防震减灾新闻宣传机构,有27个单位设有专职或兼职人员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有27个单位制定了《地震新闻发布制度》、《地震新闻工作暂行规定》或《地震应急新闻工作预案》。全国31个省级地震部门明确了新闻发言人,21个单位建立了新闻发布制度,8个单位有年度新闻宣传工作计划。大部分单位建立了门户网站,部分单位还建立了与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等沟通合作和突发地震事件快速联动机制。
设立了一些专门从事科普工作的管理机构和相应的辅助机构,出台了一些相应的管理政策和预案,建成了国家及省、市、县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220多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900余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150多个,积极开展了地震科普知识下乡、防震减灾科技夏令营、科普知识竞赛、广场宣传、电视专访、出版报纸专刊、宣传片播放、科普讲座和宣传资料编印发放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经过长期的努力,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新闻报道、科普教育、社会动员和地震应急宣传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经过汶川、玉树地震灾害事件的实际检验,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稳定社会,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程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不足
现阶段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在机制建设、队伍规模、硬件和产品等方面与新形势下党和政府的要求、社会公众的需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机制不健全。与相关行业、媒体的联动机制不够完善,与社会资源结合不够,未能充分地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发挥媒体和网络作用,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基础相对薄弱。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有待加强;机构不够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专业人才缺乏。
宣传产品匮乏。宣传作品的产出品种不多,质量不高;门户网站容量不足、内容简单和更新周期长,缺乏有说服力的评论和科普文章。
宣传力度不够。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偏于保守和顾虑较多,舆论引导不够及时和充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普及率较低,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需求分析
提升国民防震减灾素质的需求。我国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以及日本3.11地震,凸显了国民防震减灾素质在应对大震巨灾时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国民防震减灾素质,是使全社会高度关注防震减灾工作,提高国民的安全意识,促使社会公众自觉掌握防震减灾科学知识、逃生避险和自救互救的技能方法的根本途径。
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迫切需求。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促进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不断提高,才能科学应对地震灾害事件,有效避免由于恐震惊慌造成的伤害,有效开展抗震救灾行动,取得明显的减灾实效。
满足社会公众知情权的需求。正确把握好和服务好舆论,使社会各界和公众真实客观、快速及时和科学理性地了解地震事件和防震减灾工作,更好地理解和支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适应新时期媒体传播形式和公众社会心理变化的迫切需求。当今社会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媒体传播方式显著变化,社会公众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要求防震减灾宣传必须转变传统的工作方式,适应新时期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满足社会公众心理的需求变化,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第二章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国民防震减灾素质为要务,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围绕防震减灾中心工作和文化建设,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稳妥和科学客观地开展宣传工作,拓展防震减灾宣传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使公众更好地了解、支持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掌握和运用防震减灾知识,增强防震减灾的实际效果。
二、总体目标
防震减灾宣传体制建设和机制运行合理。宣传工作队伍得到壮大,宣传工作基础条件和技术平台初步完善,科普教育普及率总体达到较高水平,舆论服务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宣传产品丰富,宣传能力基本满足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
国民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提高。更多公众了解防震减灾工作和地震知识,不轻信地震谣传,遇震能有效运用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的技能,能够主动参与和积极支持防震减灾各项活动。全社会对防震减灾参与程度明显增强,防震减灾社会基础得到进一步打牢。
三、战略重点
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机制,加强防震减灾宣传能力建设,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率和应急避险技能。加强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和宣传活动组织策划;努力形成以防震减灾部门为主体,宣传、教育、科技等有关部门和社会主流媒体协同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格局;抓好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宣传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增强宣传作品创作、共享和储备能力;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尤其是重点防御区的强化宣传活动,形成有序有效的社会参与的宣传局面。
四、工作布局
国家层面工作布局。建立功能比较齐备的全国防震减灾宣传基础平台和重点科普教育基地;建立防震减灾宣传研究和创作团队,使之具备指导全国因时因地因势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的能力和宣传资源的整合、开发、协调和共享能力;建立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和信息发布系统,使之具备实时汇集处理和发布地震震情信息、地震灾情信息、应急救援动态的能力;强化防震减灾事业宣传作品创作,满足新时代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要求。
省级层面工作布局。建立防震减灾宣传基础平台、科普场所和宣传教育中心,建立防震减灾宣传和创作团队,开发数字化宣传产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适时开展应急或强化宣传活动。
市县级层面工作布局。结合各地实际,按需建立防震减灾宣传基础平台、科普场所、宣传中心和工作队伍。开展科普宣传和应急避险演练,开展城市社区志愿者和农村三网一员培训等活动,推进地震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健全宣传联动机制
建立健全应急宣传机制。细化分级分类处置的新闻宣传预案,建立突发事件快速响应机制,完善新闻发言人和职能部门官员专家相互配合的新闻发布机制,建立舆情服务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防震减灾舆论宣传氛围。
健全部门宣传联动机制。与教育部门合作,进一步完善中小学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提升中小学生应急避险技能和应对地震灾害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科技和科协等部门合作,拓宽防震减灾宣传与科技服务渠道,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在国家科普工作中的地位和比重。与宣传、新闻、文化等部门协调,组织好各种常规的大型科普宣传活动、重大地震事件的舆情服务工作,推进防震减灾文化的发展。加强与新闻媒体和网站的沟通,不断拓宽合作深度和广度,丰富合作形式,拓展宣传渠道和阵地。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机制。
二、强化宣传作品创作
加强宣传作品创作。结合社会关注的防震减灾有关问题,创作防震减灾事业宣传作品,全方位介绍我国防震减灾工作。针对中小学生、城乡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以及机关领导干部等不同群体,创作出版相应的科普系列读本。增强作品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形成覆盖不同受众的防震减灾作品系列。
办好期刊及简报。对现有防震减灾期刊适度扩大规模,强调新闻性,增强科普性,提高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服务社会的功能。办好各种信息简报,全面了解防震减灾相关舆情信息。
创作影视作品。发挥专业影视制作队伍在策划、创意和制作方面的优势,加强与动漫制作公司和影视公司的合作,组织创作一批创意新颖、制作精良,具有较高艺术性、科学性、趣味性的专题片、纪录片、教学片和动画片,发挥影视作品影响范围广和艺术感染力强的优势,提高防震减灾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
 
开发数字化宣传产品。对现有作品和历史资料进行数字化改造,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宣传产品开发,创作适用于网络信息平台的宣传作品,利用多媒体、虚拟和人机交互等信息技术,建立虚拟防震减灾科普馆,使公众通过人机交互等方式掌握防震减灾科学知识。
三、开展宣传演练活动
结合当前防震减灾工作实际情况,宣传党和国家有关防震减灾的方针政策,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及执行情况,宣传防震减灾工作重要会议、重大地震事件和重大活动,宣传防震减灾工作成就、重要进展和经验典型,宣传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要情况。
积极组织和参与“科技活动周”、“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和“科技下乡”等活动,结合“农村安居工程”和学校“安全教育周”等,指导和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科普宣传和应急避险演练活动;开展城市社区志愿者和农村“三网一员”培训活动,指导他们进行科普宣传工作;组织防震减灾科普报告团,开展地震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
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多震区适时开展强化及应急科普宣传活动。动员当地所有宣传力量,集中一个时段开展全域的防震科普宣传活动,根据不同的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
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和普通公务员,加强防震减灾科学知识、避险救助、法律法规和应急指挥等教育培训。在信息服务平台开展防震减灾在线教育,在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干部专题培训。
建立防震减灾行业开放日制度,定期组织社会公众参观各级防震减灾部门、研究所、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基地和地震台站等,学习防震减灾知识,了解和体验防震减灾工作。
 
四、加强宣传队伍建设
加强防震减灾宣传队伍建设,将宣传人才培养纳入防震减灾人才培养规划中统筹考虑。整合、协调现有宣传队伍,引进和培养新闻传播、科普教育、艺术设计等专业技术人才。健全完善新闻发言人团队、网评队伍,逐步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精干高效的新闻及科普宣传团队。通过项目合作、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提高专职人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
鼓励专家学者承担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科学家及科研人员的作用,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专长承担宣传教育工作,成立防震减灾科普宣讲团,加强组织管理,通过科普讲座和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
建立防震减灾宣传志愿者队伍,积极参加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工作,主动防范地震谣言和传言散布。加强“三网一员”建设,完善农村地区防震减灾宣传网,建设能够长期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的义务宣传员队伍。
五、构筑基础设施支撑
建立与完善新闻宣传工作平台和信息发布系统。以各级防震减灾部门门户网站为依托,丰富网站内容,提高时效性和知识性,扩大网站的容量和加强后台技术支撑能力。以新闻资料、地震背景数据库为基础,以防震减灾业务系统和有关专业网站为载体,以人工和自动等不同形式,建设公众交流共享平台。以防震减灾新闻宣传职能部门为主导,在省级以上地震部门和有条件的市级地震部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依托各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或台网中心,以新闻宣传数据库、信息发布和网站信息支持为主要内容,建设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平台以及集信息采集、编辑、播放和传输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发布系统。
优化整合基础设施资源,提升支撑科普宣传的能力。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设施先进、效果显著的防震减灾科普场馆和基地。形成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科普展馆与基地网络。利用新建、改建博物馆和科技馆的时机,利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建设防震减灾科普展厅。利用防震减灾科研机构、监测台站、实验室等场所,推进防震减灾业务实践与科普教育相结合,突出行业特色与科技内涵,建设一批开放型科研场所和观测台站。保护和利用典型地震遗迹遗址,建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院校教学实践基地和对外科学交流基地。利用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开展地震应急自救互救训练。
 
六、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组织考察发达国家科普教育工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媒体传播和科普宣传战略、作品创作、场馆建设、社会动员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国际合作的方法和途径。组织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进行国际间的防震减灾科普巡展、影视展播等交流活动。联合开展防震减灾宣传作品创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向国外介绍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让我国优秀的防震减灾科普作品走出国门,提高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国际影响力。
第四章重大计划与专项

“十二五”期间,实施国民防震减灾素质提升计划,完善宣传工作基础条件,丰富宣传产品,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行动
(一)新媒体宣传
利用电视、网络、手机等现代媒体开设专版、专栏和专题,介绍国际防震减灾动态、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和防震减灾科学知识。
(二)采访线建设
组织各级新闻媒体记者到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一线采访报道,全面宣传介绍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成就、先进人物事迹、科学技术进步和目前存在的艰辛困难,让社会公众客观实际地了解和理解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真实情况。
(三)大型宣传活动
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等特定时段,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在全国组织开展一次大型活动,带动各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的开展。
 
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精品创作
创作一批反映防震减灾重大工程建设,重要科研成果、台站风貌、典型事例等宣传作品。创作重点防震减灾科普题材影视作品,为各级公共电视台、科普教育基地、影院和社会宣传活动提供播映资源、同时为正在开展的地震安全民居、地震活动构造探察和壳幔精细结构探测等重大项目提供强有力的配合和支持。
三、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基础建设
(一)新闻宣传平台和发布系统
扩大各级防震减灾部门门户网站的容量和加强后台技术支撑能力。以新闻资料和地震背景数据库为基础,以防震减灾业务系统和有关专业网站为载体,以人工和自动等不同形式,建设公众交流共享平台。
在省级以上防震减灾部门和有条件的市级防震减灾部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依托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或台网中心,以新闻宣传数据库、信息发布、舆情监视引导、网站信息支持为主要内容,建设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平台和集信息采集、编辑、播放和传输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发布系统。
 
(二)防震减灾门户网站
加强防震减灾门户网站建设。以政务信息公开、社会服务和媒体需求为出发点,结合防震减灾工作实际,逐步建立健全服务性强、信息量大、形式多样、特点突出、互动程度高的防震减灾门户网站。设立防震减灾科普专栏,开展网络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建立规范的、吸引力强、影响力大的防震减灾科普网站。
(三)防震减灾虚拟科普馆
建设全国防震减灾科普网络系统。集成各类防震减灾科普信息,对防震减灾科普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为社会宣传提供网络服务。在省级以上防震减灾部门建设网上虚拟防震减灾科普馆。
(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
科普展馆和基地体系建设。依托各类专业和社会资源,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设施先进和效果显著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场馆和基地,形成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防震减灾科普展馆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体系。
示范学校建设。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网络体系。建立“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申报认定和评选机制。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实现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全面覆盖,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在校学生接受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比例达到100%。
(五)全国宣传资料交流平台
建设以中国地震局新闻和科普资料库为核心的各级宣传资源库。按照社会和公众的需求,配备必要的基础和硬件设施,定期更新完善宣传资料库,加大资料的储备力度,对防震减灾宣传资料进行开发和转化,实现数字化、集成化和系列化,不断满足宣传工作的需要。
 
(六)国家防震减灾宣传作品制作中心
建设功能健全的国家宣传作品制作中心,承担创作创意新颖且制作精良,具有较高艺术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防震减灾宣传作品的任务。
第五章  保障措施

本规划经中国地震局发布,具有引领和约束效力。推动规划顺利实施,需要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正确履行职责,合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一、明确规划实施责任
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要依靠部门合作、行业实施和民众参与来实现。要发挥防震减灾部门和相关部门各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确工作责任和任务,分级管理,分解落实。
二、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建立稳定的防震减灾宣传财政投入机制。设立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为防震减灾宣传提供资金支撑,保证宣传工作正常开展。
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评估制度。研究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机构、宣传教育基地、发布中心、平台功能、宣传项目、宣传活动和宣传实效等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制定防震减灾宣传监督评估的政策法规和评估办法等。
四、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建立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对优秀的防震减灾新闻科普宣传工作者和作品,在防震减灾行业各种表彰奖励和职称评定中予以适度倾斜。
制定防震减灾宣传展教品生产技术标准和使用规范,积极扶持相关企业参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鼓励其为防震减灾宣传基础设施提供技术服务。

?
青ICP备05001026号  Copyright ©2005-2018  [主办单位:365的真正网址]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一号  邮编:810001  政府网站标识码:bm53280001